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包含五大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评价、外语考、招生录取、高等院校大专招生。
(一)3+1+2模式
【3】——即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数学不再分文理科。
英语听说考试与笔试2次进行:
听说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后,考1次
听说考试分值从15分提高至20分
笔试安排在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期间进行,考1次
注1:条件成熟时,适当增加英语听说成绩比重
注2:其他语种,按教育部当年规定执行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学生自由选择科目,但选考科目直接与大学专业相关,未选择某些学科将不能报读相关专业。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新高考中选考科目的计分方式,卷面分不会被直接使用,而是将作为等级赋分的依据,按比例划定多个等级,再根据等级换算计分,由此产生的等级赋分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
高考总成绩仍为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划分为A、B、C、D、E 5个等级,满分各100分,起点赋分30分。
什么是等级赋分?
等级赋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原始分满分各为100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每科在转换时,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分的赋分起点,等级转换分满分为100分,其目的在于抹平学科难度不同的分数差异及抹平试题难度不同的分数差异,让高考成绩更加公平。
将每科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
将A至E等5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转换到100~86分、85~71分、70~56分、55~41分和40~30分五个分数区间,得出考生的等级转换分。
(二)具体变化
1、科目设置的改变。
新高考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分文理科了,科目设置从原先的“3+文/理综”组合改为“3+1+2”的组合方式。
除去必考的“语数英”三科外,再选取3个科目进行考试,选科组合共有12种,如下图:
通过数据统计,选科组合“物理+化学+政治”所能填报的专业最多,数量占比达96.29%;
“物理+化学+生物”选科组合,能填报的专业数量占比96.17%;
“历史+地理+生物”的选科组合所能填报的专业最少,数量占比只有50.31%;
“历史+政治+地理”的选科组合,能填报的专业数量占比50.48%。
2、招生录取的改变
旧高考依据考生总成绩择优录取,新高考是依照高考成绩和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
3、合格性考试
合格性考试成绩考试组织部门不同,成绩达到合格即可,不计入高考成绩,但会作为招生录取的录取依据。
(1)选择作为等级性考试的3门,如果考生成绩合格(D级及以上算合格),就可以不再参加合格性考试。
比如说某考生选择物理、历史、地理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并且取得D级以上成绩,就可以不再参加物理、历史、地理3门的合格性考试。
(2)参加高考语、数、外考试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语、数、外的合格性考试。
不过,如果考生想通过学考语数外被高职院校(专科)提前录取,就一定要参加这三科考试。(这一点其实就是现行的参加1月学考后,可以通过高职自主招生或学考录取,提前被专科院校录走。)
合格性考试既作为高中毕业主要依据,也作为高职院校春季招生的依据之一。
选择性考试作为普通高校夏季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4、综合素质水平
2019年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从2018或2019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组织考试试点,最迟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正式实施体育与健康等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三)“3+1+2”模式带来的影响
客观面影响
“文/理科生”成为过去式
过去“3+X”模式下,高考录取以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列计划,高中同学也由此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
而在“3+1+2”模式下,考试不再分为文理科,高考录取也改为以物理、历史两类分列计划。
“3+1+2”模式打破了传统高考非文即理限制,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业状况和发展意愿进行多样性选择,扩大了学生高考后的院校专业选择权。
本科录取模式改变
新高考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志愿投档。
新高考按照物理、历史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
院校专业虽不再要求“文理科”身份,但还需满足院校专业的科目要求(首选科目+再选科目)才可填报。
具体选科通知请查看文章:2021年各本科高校选考科目要求
“院校专业组”就是一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若干个专业合成一个组,每个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一所院校可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投档录取。
主观面影响
其实,“3+1+2”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最大。升学君了解到:同学们普遍都存在“选科前纠结,选科后害怕”的情况。
有的同学草率选科:
一部分同学各科目水平差不多,也没有经过专业指导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学科潜力,无从得知自己的优势科目,所以在选科时往往直接听从家长、老师安排,甚至有的同学就因为“听说xxx”或者“和朋友一起报”等其它原因草率决定了自己的未来方向。
有的同学“被迫”选科:
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目标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了没有优势的科目。因此总分被“拖后腿”。
有的同学发展不如预期:
有同学原先选科时自信满满,但是没料到升学后学科难度陡增,成绩跟不上,无法保持优势。